(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特點
時間范圍:特定的五年期間。從1953年開始,我國已經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其中改革開放以來編制實施8個,目前正在研究編制的是第15個五年規劃。
規劃基礎: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基礎,是在黨的領導下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針,對于外部宏觀環境的深刻認識與對其趨勢的超前預判,對于國內經濟與社會發展若干問題的精準把控,以及在此基礎上開展的大量專題研究與量化分析。
規劃目標: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中長期規劃是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與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技術路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一般包括若干專項課題的預先研究,在此基礎上才會進行“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五年規劃”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之后,一般會編制各專項規劃,即針對特定領域或行業所制定的詳細規劃。
落地應用:各?。ㄗ灾螀^)、市、縣貫徹落實國家“五年規劃”并相應制訂本地區的“五年規劃”,在規劃審計發布后具體組織實施。
(二)企業“五年規劃”的特點
時間范圍:企業的“五年規劃”,一般是與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的周期同頻,也是以五年作為一個周期。
規劃基礎: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五年規劃”的基礎,首先是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因為這一規劃對于國有企業的宏觀乃至中觀環境(行業、領域)都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對于企業來說,還需要進一步補充自身業務方向相關的中微觀信息(包括:行業、產業鏈、集團/當地國資布局、競爭格局、競對信息、自身能力等),上述信息將共同作為企業“五年規劃”的基礎。
規劃目標:國企“五年規劃”,一方面要有效承接行政區域或上級集團的規劃目標,要體現出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定位、作用與功能;另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發展訴求與資源能力狀況,合理規劃自身的發展路徑?;谝陨蟽蓚€方面的輸入,在此基礎上形成切實可行的、橫跨五年的規劃。
技術路線:國有企業的“五年規劃”,一般要從研究所在行政區域或上級集團的“五年規劃”開始,先明確自身的定位,完成企業的頂層設計,再向下延伸到業務層面的規劃。
落地應用:企業的“五年規劃”,一般會將五年期間劃分為2-3個階段,分別確定各階段的目標,還會進行規劃的中期評估與調整;具體到每個年份,一般也會制訂年度規劃,對“五年計劃”進行分解和落實。具體到某些業務領域,也會根據需要制訂專項規劃,如:人力資源規劃、數字化規劃、技術創新規劃等。
(三)企業戰略規劃的特點
時間范圍:通常意義上的企業戰略規劃,不一定要與國民經濟的五年規劃期對齊,可以根據企業的需要靈活安排,常見的如三年規劃、五年規劃、八年規劃、十年規劃等,很多企業還實施滾動計劃,即:以N年為單位,逐年順次向下滾動。
規劃基礎:企業戰略規劃的基礎包括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方面,包括:宏觀(政治、經濟、社會、技術)、中觀(地域、產業、行業、價值鏈等)、微觀(市場、產品、競爭對手等),內部環境方面,主要評估企業各項資源和能力的存量,以及對戰略的支撐度。
規劃目標:企業戰略規劃主要是用于指導企業的投資布局、業務開展、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優化、經營管理,并最終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塑造與提升。
技術路線:企業戰略規劃分為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定位學派等不同派別,各自所采取的技術路線不盡相同,但總體上都包括內外部信息收集與分析、戰略定位與總體規劃、業務發展規劃、戰略保障系統設計等環節。
落地應用:與戰略規劃配套的戰略解碼,可將戰略規劃具體分解為年度工作計劃,并與績效考核、激勵等系統實現聯動,從而確保戰略規劃的落地。
(四)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三者都屬于“規劃”,都是基于現有信息,對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可實現目標所進行的設計和規劃,其核心差異在于:
-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由政府完成,是對整個行政區域內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籌設計。
- 企業“十五五”規劃則是由企業完成,是在承接區域或上級規劃的基礎上、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所做出的發展計劃,與國家“五年規劃”的周期保持同頻同步。
- 企業戰略規劃也是由企業完成,但并不過多受政策性規劃的影響,更多地是從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實際出發,對發展方向、商業模式、業務組合、經營管理等進行的系統性設計,企業戰略規劃的規劃期、內容、形式等都更為靈活,一切從服務企業經營發展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