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作為我國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二個五年規劃,將延續“十四五”堅持創新發展、堅持尊重規律、堅持實踐目標的基本方針。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以及科技革命、社會生態發展等所帶來的重大影響,本輪規劃需要關注更多的新變化、新問題與新趨勢。
(一)國際環境的復雜多變與中國全球影響力的提升
面對下一個五年,地緣政治沖突頻繁與加劇、中美戰略競爭長期化、關稅戰、貿易保護與供應鏈脫鉤斷鏈、全球債務危機加劇等多重因素,正在重構全球的政治經濟版圖。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十五五”規劃的過程中,要能夠大處著眼,從大周期視角出發,站在經濟周期、長期挑戰和創新機遇的高度,深刻理解所面臨的環境變化。
同時,不可否認,近年來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話語權在顯著提高,充分利用好中國在全球影響力崛起的契機,積極開展全球化布局,鼓勵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不斷壯大經濟、軍事與社會影響力,推動民族的偉大復興,正當其時。
(二)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企業實力與國民積累穩步提高
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從2021年的117.38萬億到2024年的134.91萬億,增長了14.9%;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從2021年的35128元到2024年的41314元,增長了17.6%;世界五百強企業中的中國企業家數,2021年為143家,2024年為133家,始終穩居全球第二。
這些數據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盡管中國經歷了2020-2022年的三年疫情考驗,但經濟社會穩定,企業實力逐步增強,國民積累穩步提高,這是我們謀求“十五五”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盤。
(三)傳統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與挑戰
當前,驅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正在發生變化,一方面,房地產等傳統產業發展失速,綠色能源、人工智能等新產業快速崛起,經濟發展的驅動要素由資源轉向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倒逼傳統產業必須轉型。
一方面,AI與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機器人等先進科技的應用正在快速普及,技術替代傳統人工勞動乃至專業服務的趨勢明顯,傳統產業如再不與新技術融合,即將面臨被替代或退出市場的風險。
另一方面,市場的供需關系也在發生顯著變化,內需市場的規模和體量仍然可期,但消費結構的分層、多元、降維等趨勢同樣明顯,這就從出口端倒逼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必須升級乃至再造。
(四)推進高水平開放,“走出去”與全球化發展
面對國際戰略格局振蕩加速、多極多中心格局初現的趨勢,一方面,我國提出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核心的區域化、多邊化國際合作新模式,使得我國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的地位不斷加強;另一方面,敞開大門、堅持高水平推進對外開放,與全球各國家地區探索更多的合作空間與路徑。
此外,由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生產能力與成本領先等多方面優勢,中國產品、中國企業走向全球已成大勢所趨,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已成常態,如何在國際化的背景與視角講好“中國故事”,也成為本輪規劃的重要議題。
(五)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必須客觀承認,當前的國內經濟正在承受著來自于外部和內部的多重壓力,近期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斗爭,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穩不是被動防守,而是主動提升抗擊外部風險的能力。通過就業蓄水池、企業活力源、市場穩定器、預期導向標四大支柱協同發力,從“非常態應對”轉向“常態化韌性建設”,當1.7億市場主體穩住陣腳、9億勞動力各盡其能、超400萬億元社會資金有序流動時,以“四穩”構筑韌性底座,中國經濟的巨輪自能穿越風浪,駛向更開闊的水域。
(六)人工智能的普及,推動多個產業的根本性變革
全球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大國科技競相迸發,人工智能、大模型、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發展使得社會各方面發生巨大變化。世界各國陸續公布了數字經濟發展指南與路線圖,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在引發國內傳統產業的系統性變革。在制造業領域,AI通過構建"數據采集-算法優化-反饋迭代"的智能閉環,使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甚至重塑產業形態。一方面,"AI+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14億人口產生的海量數據形成獨特優勢,通過"應用場景-數據積累-技術迭代"的增強回路,華為昇騰芯片、DeepSeek大模型等自主技術生態加速成型。這種轉型在政策層面獲得強力支撐,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5784億元,預計2030年將突破萬億級規模;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人工智能+"行動,正推動形成20個以上AI深度賦能的產業創新集群。
(七)產業脫虛向實,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
自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房地產驅動、金融及互聯網驅動、創新創業驅動等多種驅動形式,上述產業雖在一定階段造就了經濟的繁榮,但其背后并未創造實際的價值,經濟發展中的泡沫成份較高,該問題在疫情前后已經集中暴露。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提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也使得這一詞語成為推動產業轉型的風向標。新質生產力具體表現為創新能力加快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以及未來產業加快布局。
(八)加大科技投入,通過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與關鍵技術自主可控
當前,“中國制造”面臨美歐等發達國家重返制造業戰略和越印等中低收入國家在中低端領域持續發力的雙向擠壓,必須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全力推進重點領域、戰略性產品與核心技術攻關,才能在本輪產業轉型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
同時,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科技資源整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針對影響國家重點、核心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裝備等“卡脖子”工程,應積極整合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國有及民營企業等各方面力量,采取聯合攻關、揭榜掛帥等方式,盡快實現突破及產業化。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九)深化國企改革,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
深化國企改革自2015年開始,至今已開展十年時間。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促進了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在關鍵時刻發揮了核心作用和引領作用。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將由體制機制改革向功能性改革轉移,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
“十五五”時期,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踐行更為重要的歷史使命。
(十)關注民營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從“十八大”重申“兩個毫不動搖”,肯定非公有制經濟地位與作用;到“十九大”,確定“兩個毫不動搖”大政方針,聚焦非公有制經濟良好發展環境營造;再到“二十大”,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切實落實,并指明各類所有制經濟新的戰略部署,體現出國家對于民營經濟的特別關注。
2023年,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營造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從個案和整體上協調解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近期,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組織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聽取企業的發展聲音。
2025年5月2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由此標志著我國民營經濟的地位得到進一步肯定和強化,這也將是“十五五”期間推動我國經濟實現質的飛躍與量的穩定的關鍵力量。
(十一)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推進高質量新型城鎮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5%,從普遍規律看已進入增速換擋期,人口總量提前達峰和城鎮化增速放緩雙重影響,未來我國城鎮人口增量將持續下降、逐步轉向平臺發展期,人口跨區域配置帶來的增長動能也將有所減弱。
“十五五”期間,必須進一步穩定優化城鎮化發展格局,增強大中小城市協同效應。2023年,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指出,下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必須做好兩點工作:一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二是促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協同發展,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扎實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突出以人為核心,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突出協調聯動,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突出安全宜居,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突出以城帶鄉,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十二)平衡、協調、包容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在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要努力實現更平衡、更協調、更包容的發展,包括:增強區域發展的平衡性,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健全轉移支付制度,縮小區域人均財政支出差異,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強化行業發展協調性,加快壟斷行業改革,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協調發展;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企業發展生態。
同時,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加強與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人民精神生活豐富多彩等,都需要重點關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概念也已經深入人心,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生態保護的重要性,還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明確指引。
(十三)雙碳目標穩步推進,綠色低碳經濟已成大勢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伴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新能源發電、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形成相當的產業規模,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達到14.5億千瓦,已經超過火電裝機規模。
“十五五”規劃期,正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目標的關鍵節點,必須進一步做好國內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技術進步、產業接續、穩崗就業、民生改善等各領域的有機結合,構建以高效、綠色、低碳、循環為特征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穩妥、韌性持久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十四)全面夯實安全基礎,統籌推進安全與發展
統籌推進安全與發展,在實現國家安全現代化的過程中做出更多努力,是當前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和前所未有的挑戰的必然要求。
具體來說,安全體系包括網絡安全、現代化應急管理、安全生產、軍事戰爭、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為了實現安全與發展的動態平衡,不僅要在具體措施上動真碰硬,還要在制度和政策層面進行創新和完善。例如,在網絡安全領域,需要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網絡空間的法治建設,提高網絡空間的治理能力。在現代化應急管理領域,需要加強應急管理的制度建設,完善應急管理的法律法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在安全生產領域,需要加強安全生產的制度建設,完善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提高安全生產的法治化水平。在軍事戰爭領域,需要加強軍事安全的制度建設,完善軍事安全的法律法規,提高軍事安全的法治化水平。安全與發展的動態平衡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多個領域、多個層面綜合施策與協調推進。
(十五)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2024年7月18日,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面納入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內容。
《決定》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等十四個方面,對于中國式現代化提出了明確的標準,并為上述工作明確了時間節點,“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將是“十五五”期間中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需要在本次規劃中重點關注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