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不斷演變,大國博弈的廣度和烈度不斷上升,同時,國內經濟進入產業結構調整、供給測結構過剩、預期增長減緩的陣痛期。國有企業作為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對于國有企業來說,系統謀劃并制定高質量的“十五五”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該項工作開展過程中應關注以下九大方面特點:
(一)關注新一輪改革所賦予企業的新定位與新任務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動了國有企業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性進展,促進了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在關鍵時刻發揮核心與引領作用。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焦點正在由體制機制改革向功能性改革轉移,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以提高核心競爭力與增強核心功能為重點。“十五五”時期對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踐行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
(二)精準研判產業趨勢,找準市場化轉型發展的發力點
準確判斷產業趨勢,有助于企業把握機遇、規避風險并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客觀承認,當前階段預測產業趨勢更為困難:一方面,全球產業鏈和分工體系正在經歷深刻的變化;另一方面,新技術的出現正在席卷傳統產業,我國雖已成為世界級創新主體,但仍有相當多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從國內市場來看,“老齡化”、“低婚率”、“少子化”等社會問題正顛覆傳統消費市場,內需不足正在成為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冷靜分析與客觀判斷,找準產業的趨勢與發力點,成為本輪規劃中最考驗功力的方面。
(三)立足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新動能
國家發改委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十五五’規劃的研究重點,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戰略任務、改革舉措和工程項目中充分考慮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這也意味著,本輪國企五年規劃必須將新質生產力的培育納入考量。
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應對新質生產力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專項規劃,在系統思考客戶選擇、價值主張、盈利模式、業務范圍、戰略控制等因素的前提下,構建或重組技術突破快、帶動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的支柱產業,研究或提出培育新產業、塑造競爭新優勢的主攻方向、重點任務與政策建議。有條件的企業應瞄準未來產業超前部署,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材料、氫能與儲能、先進制造、元宇宙、深海開發等領域謀篇布局。
(四)聚焦主業,嚴控非主業投資比例
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業務多元化是許多企業選擇的戰略路徑,以確保企業總價值的可持續增長,但多元化也可能帶來主業競爭力不突出、資源分散、管理風險加大、現金流受困等問題。近年來開展的歷次改革中,國資委一直在強調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嚴控非主業投資比例和投向。
“十五五”規劃過程中,企業首先要系統審視自身業務結構,聚焦主業優化業務組合,同時,以服務國家戰略、支撐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發揮好鏈長作用、主體作用、支撐作用與融通帶動作用。
(五)提高資產配置效率,提升企業價值創造力
作為國有集團型企業,往往管理著數億百億、千億甚至萬億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如何提高上述資產的配置效率,提升資產收益率,成為上述企業在新一輪規劃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對于本身為上市公司或擁有上市公司控制權的國有企業來說,如何做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也是提升企業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體而言,從中長期的視角出發,國有企業的規劃還是要解決如何創造價值、保持價值與提升價值的根本性問題。
(六)科學構建組織保障,確保十五五戰略順利實施
組織是戰略執行的基礎載體,面向當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與變化頻繁的需求和市場,一個敏捷高效的組織才能夠有效承接“十五五”規劃的要求,既能夠敏捷響應環境,又能夠控制系統風險,因此,以黨的領導為核心,建立符合企業管理模式與業務模式的組織機構、管控模式、權限分配、規章制度、合規風控體系等,是規劃落地實施的組織保障,也是本輪規劃中在頂層設計層面需要考慮的問題。
(七)深化機制創新,增強組織活力
為了更好地適應“十五五”規劃的要求,充分激發全員參與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要充分利用好近十年來黨和國家及國資監管、財政、人社、工信等各系統所頒布的改革政策,通過機構改革、任期制與契約化、工資總額決定機制、新型經濟責任制、長效激勵、末等調整與不勝任退出等多種機制,激發組織活力,激勵各級干部員工創效達標,為戰略成功落地提供體制機制和要素的有力支撐。
(八)通過年度計劃和重點工作推動目標達成
針對“十五五”規劃的落地執行,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通過年度計劃和年度重點工作推動有關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這就要求國企的“十五五”規劃既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氣”,要能夠將發展目標、經營指標、路徑思路、關鍵舉措有效傳遞到組織的各個層級,并通過計劃、預算、考核、任務等多種方式推動目標的達成。
(九)做好戰略復盤,利用PDCA循環優化手段
好的戰略都以清晰的戰略復盤評估為基礎,戰略評估包括評估主要目標指標、重大戰略任務完成情況等,重難點是評估前期戰略適配程度,以及結合現階段及未來對企業影響較大的宏觀環境、行業變化等因素,進一步研判企業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面臨的挑戰。
PDCA循環是一種持續改進的管理工具,通過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行動(Act)四個階段,幫助企業優化戰略,以下是其具體應用:
在計劃階段,企業需明確戰略目標,設定清晰、可衡量的指標,如市場份額、利潤增長等。同時,制定詳細的行動計劃,包括資源分配、時間表和責任人。此外,進行風險評估,識別可能影響戰略實施的內外部風險,并制定應對措施,確保戰略的可行性和穩健性。
執行階段是戰略落地的關鍵時期,企業需按照計劃分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確保戰略實施的順利進行。同時,建立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協同工作,及時解決執行中的問題。此外,收集相關數據和信息,為后續的檢查和分析提供依據,確保戰略執行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在檢查階段,企業需對比實際結果與預期目標,評估戰略執行的效果。通過分析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偏差,找出原因,如市場變化、競爭對手動態等。同時,評估各環節的績效,識別優秀實踐和不足之處,為后續的改進提供依據,確保戰略的持續優化。
行動階段是PDCA循環的最后一步,企業需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形成可復制的模式或改進措施。根據檢查結果,調整戰略和行動計劃,進入下一個PDCA循環,實現持續改進。此外,將復盤結果和改進措施在組織內分享,促進團隊學習和成長,提升員工的戰略意識和執行能力,為企業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