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型戰略是指在原有業務方向之下,充分挖掘、利用自身在產品和市場方面的優勢與潛力,以實現強力、快速增長的戰略,加強型戰略的關鍵是將企業的目標集中于某一特定市場,這一特定市場可以是特定的顧客群,可以是特定的地區,也可以是特定用途的產品,等等。
加強型戰略的優點在于能夠使企業將時間、資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業務之上,但也必須看到,所有精力集中于一點也會增大經營風險,一旦企業所擅長的領域前景變差或環境惡化,可能會導致企業優勢喪失而陷入困境。
具體來說,加強型戰略包括市場滲透、市場開發和產品開發三種具體策略。
市場滲透策略,是指通過增加現有客戶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使用數量和頻率,吸引競爭對手的客戶、爭取潛在新客戶,提高市場占有率。實施市場滲透戰略,不僅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優勢,還取決于市場的特性、機遇和變化趨勢。
市場開發策略,是指將現有的產品或服務推向新市場,實現現有產品在新市場內的擴張。市場開發策略能否成功,取決于銷售系統的潛力和轉型能力,因此,需要強化和完善對分銷系統的支持力度,也需要增加銷售方面的投入。
產品開發策略,是指通過改進原有產品或服務、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以增加企業在原有市場上的銷售量。產品開發策略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地位,但需要大量的投入且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要堅持三項原則:1. 以市場為導向、以顧客需求為中心選擇市場機會和設計產品。2. 開發以企業核心能力為基礎的產品。3.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充分利用現有的各種資源。
采用加強型戰略的前提是企業在某一領域擁有獨特的資源或能力優勢,如專利技術、原料資源、制造能力、知名專家、客戶資源等,企業可以將現有資源和能力進一步放大,聚焦于核心領域。同時,企業也必須清晰地認識到,加強型戰略的實施,需要加大市場投入,需要提高現有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準,需要加大研發力度,這個過程需要持續投入大量的資源,一旦所重點投入的市場發生變化,對于企業的影響將非常巨大。因此,企業在實施加強型戰略的同時,應當制定必要的防范措施和預案。
迪卡儂加強型戰略案例分析
迪卡儂由米歇爾·雷勒克1976年于法國創立,是全球知名的體育用品零售商。1992年,迪卡儂進入中國,但其當時的主要業務集中在生產制造和產品出口,真正以零售商的身份在中國市場出現是2003年,截止到2012年,其在中國的門店數量已經發展到55家。在中國市場,迪卡儂采取的是加強型戰略,目標是利用自身優勢,加速在中國戶外體育用品細分市場上的規模優勢。
圖:迪卡儂公司產業分布圖解
進入中國市場之初,迪卡儂試圖按照專業體育用品的品類銷售模式運作,但當時中國市場的專業化體育用品需求并不旺盛,且本土的體育用品品牌,憑借其時尚的外觀、款式更為市場所接受。
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中國消費者對專業體育用品的需求快速增長。隨著戶外運動的興起,戶外體育用品開始呈現出越來越廣闊的市場空間,迪卡儂把握機會,實施加強型戰略,開店速度從2012年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年均開店30家以上,計劃到2015年底在中國的門店數達到150家。除了加快布局,迪卡儂也在加大單店的規模和影響力,2013年拓展的北京大郊亭商場和成都天府商場,分別刷新了其在亞太地區的最大商場和最大自建商場紀錄。
迪卡儂清晰地認識,實體商場的運動體驗型消費模式是迪卡儂的核心競爭力。從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的競爭格局來看,國外品牌占據高端市場,國內品牌主要以中低端市場為主。國外品牌憑借其占據高端市場的優勢,產品每年價格上漲10%以上,而國內品牌則實施低價拋售策略,兩者都沒有帶給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而迪卡儂恰好抓住了“實體運動體驗“這個突破口。
另一方面,迪卡儂推出“藍色商品”,就是由迪卡儂推薦的高性價比入門級首選產品,或者是每種商品不同級別里價格最優惠的,這種產品最大的特性就是毛利率較低,但庫存周轉率極高,價格通常比市場同類產品低20%。對于迪卡儂新進入的二三線城市來說,“藍色商品”對廣大新顧客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從而形成了龐大的銷售規模,使得迪卡儂能夠獲取更高的利潤。
迪卡儂高性價比的產品競爭力,與其特有的優勢能力密不可分。從上游的設計,到中游的生產,再到下游的零售,迪卡儂采取了一體化戰略。它擁有全球第二大的研發中心,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所有產品都是在自己的店內銷售,沒有任何中間環節,大大降低了成本,實現了最好的性價比。同時,擴張戰略為迪卡儂帶來了訂貨量的增加,這讓迪卡儂在面對原材料供應商時的議價能力進一步加強,能夠更好地控制成本。
從經營模式上看,迪卡儂只做直營不做加盟,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也能夠更好控制自己的發展節奏。目前,迪卡儂擁有健身運動品牌Domyos(動悅適)、跑步品牌Kalenji等十幾個品牌,涵蓋運動門類70多種,門店中自有品牌占比9成以上。
總體來看,迪卡儂通過分析國內體育用品市場的變化,準確找到了市場擴張的突破點,充分利用自身的設計、生產優勢,采用加強型戰略自建專賣店體系,注重消費體驗,推出高性價比產品,通過量的增加強化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實現了規模與效益的同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