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個人口現象,人口平均年齡與經濟增速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性:日本人口的平均年齡為47歲,對應的是極低的經濟增速;中國人口的平均年齡為37歲,對應的是中國GDP從高速增長變為中速增長;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只有27歲,對應的是經濟高增長。
隨著越來越多本來是中國制造業強項的行業紛紛落地東南亞各國,有關中國人口紅利的恐慌就一直蔓延。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經連續三年下降,從某種程度來說,中國此前經歷的廉價勞動力近乎無限量供給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而在過去30年間,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供給正是助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主要動力之一。
應該看到,當前勞動力成本約束,其實主要是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約束,是傳統增長下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所導致的結果。只要能保持勞動生產率增長不低于工資增長,勞動力成本上升就不會構成經濟增長的約束。因此,實現勞動生產率的較快增長才是破解勞動力成本約束的關鍵。
目前,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經濟增長方式下增長動力的喪失,所以,只要能找到新的增長動力源泉,實現增長方式的轉換,勞動力成本約束也就會隨之消失,經濟也將在新的方式下繼續增長。
創新是經濟增長永不衰竭的動力源泉,新增長動力必須從創新中去尋找,而離開了高素質的人,創新也就無從談起。目前,我國勞動力的數量優勢雖然正在消失,但質量優勢卻不斷增強,這無疑為創新能力提高提供了更好的基礎和條件。以人才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成為企業未來發展的主要趨勢,也是企業戰略規劃應考慮的重要因素。
“十三五”時期,隨著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數將大幅度增加,從事研究與發展實驗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將翻番。2009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達5160萬人,相當于美國和27個歐盟國家從事研究開發人數的總和,這些人力資源將為我國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為我國實現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提供強力支撐。同時,面對經濟結構轉變,我國的人才儲備仍顯不足,根據《中國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只有10%的大學生符合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僅1萬人左右,在一些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如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信息產業等領域,人才的缺口很大。
為解決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期人才儲備的不足,我國政府將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方面的辦學自主權,打通從中職、???、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強中外合作,積極支持各類辦學主體通過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舉辦民辦職業教育,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職業教育改革將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總體來看,雖然國內面臨著并不樂觀的內外形勢與客觀條件,但是以“改革與創新”為新的增長動力,將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模式的轉變。具體來講,“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包含發展目標又包含發展手段,為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實施發展策略、保證政策執行提供了基礎保障;新常態下的全面深化改革,將取代逐漸弱化的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全球化紅利,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以外匯儲備作為拉動全球增長的資本金,通過向新興市場提供融資,促進新興市場加大向中國的采購,以消化過剩產能,拉動經濟發展;同時,在國內方面,新型城鎮化建設、技術創新、互聯網發展也將推動產業轉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而人力資本的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深化改革,將促進人口紅利為人才紅利的轉變,為中國企業未來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掃描二維碼關注漢哲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