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和大家共同討論交流的內容是“十四五”旅游產業的展望與思考。相信疫情過后,對于旅游業這樣成長性、帶動性非常強的支柱型產業,中央一定會對產業發展有更大的動作,拿出更有力的措施。所以我們各級政府及全行業必須從解決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入手,推動“十四五”旅游業的優質發展。
以下內容節選自直播實錄:
本文圍繞四部分內容展開
1、簡要回顧“十三五”旅游業
2、“十四五”旅游業的形勢和趨勢分析
3、旅游基礎業態和新業態分析
4、大力改善旅游業發展內外環境,推動“十四五”旅游業優質發展
簡要回顧“十三五”旅游業
按照國務院“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的六大基本指標體系,我們可以列出這樣一組數字。以下是截至2019年底的一組數據,一共是6項指標。
1、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達到規劃期末指標的93.84%。
2、入境旅游人數1.45億人次,達到規劃期末指標96.67%。
3、旅游總收入6.63萬億元,達到規劃期末指標94.7%。
4、出境旅游人數1.55億次,達到規模期末指標103.33%。
5、旅游綜合貢獻度達到規劃期末指標90.08%。
6、旅游直接就業人數2825萬人,比2015年增加了27萬。
“十三五”前4年旅游業總體上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良好勢頭
2019年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7987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10.31%。
旅游業對餐飲、住宿、民航、鐵路、客運、購物等貢獻率不斷提升,和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行業進一步融合,帶動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全面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特別是在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旅游業已經是綜合產業,支柱產業和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幸福產業。
這就是“十三五”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簡要回顧。
“十四五”旅游業的形勢和趨勢分析
首先分析一下“十四五”旅游業發展的背景。
“十四五”是我國全面步入小康社會,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的一個時期,也是我們克服重大疫情不利影響,應對國際形勢諸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這樣一個時期。
就國內來講,旅游業發展面臨這樣“五高”新形勢。
1、高收入。“十四五”期間,我國從小康走向富裕的過渡時期。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按照穩定經濟發展趨勢,“十四五”末期人均GDP將達到1.5萬美元。這將超過世界銀行劃分的1.2萬美元的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所以我們就進入了高收入經濟體階段。
2、高需求。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意味著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更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更加充分的休閑時間。這將帶來消費需求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
一是消費內容上,從溫飽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
二是消費品質上,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
三是消費形態上,由物質型向服務型、精神文化型轉變。
人民群眾對旅游需求渴望得到進一步釋放,尤其是文化旅游、養老旅游、健康旅游、研學旅游等等需求將成為持續的消費熱點
3、高科技。“十四五”期間,全球將迎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受國內外壓力倒逼因素的影響,我國可望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源。特別是“十四五”時期,以5G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將進入應用區,形成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將拉動中國數字經濟迅猛增長??萍及l展將深刻而廣泛的改變旅游業,成為驅動旅游業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因素。借助新的科技力量,打破傳統產業格局,實現產品創新、業態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構建出現代旅游產業體系。
4、高融合。融合發展關鍵是融為一體,合為一體。文旅融合已經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堅持以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為主線,推動文化和旅游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實現融合發展。推進文化和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發展的綜合質量和效應。同時,旅游+也將不斷引向深入,旅游與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激發發展動力。旅游新業態將加快發展。
5、高質量。我國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渡。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期間確定發展思路,制訂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基本要求。“十四五”時期旅游業發展也將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從高速發展模式向優質旅游發展的階段過渡。通過創新轉型實現質量和效益的提升。
這就是“十四五”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大背景。在這樣的背景下,旅游產業發展形態和發展趨勢都將產生相應的變化。
旅游基礎業態和新業態分析
首先,基礎業態,一共6個方面,基本上就是大家平時講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這樣的基本內容、基本業態。
1、景區,目前我國已經有各類景區3萬多家,初步形成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并重,旅游傳統業態和新業態互補的景區景點格局。從旅游投資來看,景區的投資占比最高,一直是旅游投資的熱點。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調查數據,過去數年間,景區景氣指數一直是居于旅游業的首位。企業家對景區的經營信心雖有小幅波動,但總體看好。
展望“十四五”,“十三五”期間景區類大投資、大項目可能會告一段落,“十四五”景區的重點將從投資轉向經營和內容創新。經營水平的差距將進一步加劇景區的兩極分化,出現強者愈強的趨勢。
2、住宿,目前我們住宿體量非常大,固定資產投資經過十余年高速增長之后,增速開始放緩,質量和品質得到更多的關注。未來對已有土地資源和存量空間的優化利用將成為重點方向。一些企業嘗試重新定義酒店,在住宿功能之外融入美食、藝術、社交、健康、娛樂、教育、文創、購物、辦公等功能,從而實現空間價值最大化利用。
新技術持續賦能住宿業升級,逐步會對酒店住宿業產生深遠影響。
3、旅行服務。目前我們各類旅行服務商數量已增至近4萬家,旅行社服務質量仍然有明顯的改善空間。而旅游在線平臺也經歷了“十三五”期間爆發式、劇烈式的增長,以攜程、同城、馬蜂窩為代表的大平臺建設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定制旅游正在成為未來旅行服務業,促進旅游業高品質發展的成功探索和有效途徑。“十四五”期間定制旅游將從大眾定制邁向大規模定制,在分眾和分層的基礎上,為旅游者提供品質服務,將成為傳統旅行社和OTA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4、旅游餐飲。餐飲正在從旅游消費中的輔助內容變成核心內容之一。對于像成都、重慶、杭州這樣飲食文化發達的城市,美食已經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力。
從下一步發展的情況看,除了一般的美食品嘗以外,專題美食、鄉村美食等特色美食以及美食節慶、美食制作、美食體驗也將日益構成美食旅游的重要內容。
同時,旅游餐飲業表現出和休閑娛樂相結合的趨勢,比如很多地方推出了主題餐飲、演藝餐廳等等。
5、購物。購物是旅游消費當中最具潛力的項目之一,商業、物流、信息的發展,對旅游購物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紀念性、便攜性對旅游商品的重要性有所減弱。而創意性、功能性、地標性的重要性得到強化。具有地方特色和廣泛知名度,有品質保障和價格優勢的旅游商品,將得到更好的發展。
6、娛樂。文化娛樂是具有較大彈性的旅游消費項目,在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將得到快速發展。一方面以主題公園、大型實景演出、大型劇場等為代表的文化娛樂項目投資增長很快,并構成目的地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旅游演藝市場競爭也日益劇烈;另一方面社會化的文化娛樂場所將更多的進入旅游者的選項。
這是我們對傳統的6個基礎旅游業態的分析。
在重視這些傳統性、基礎性旅游業態的同時,“十四五”期間,我們還應該更多的研究和推動旅游新業態的發展,在這里,我列舉了十大項。
1、鄉村旅游。從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到歷年中央1號文件均把鄉村旅游視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的重要內容。鄉村旅游已占我國旅游的半壁江山,成為中國旅游業的重要板塊。由于鄉村旅游融入了鄉村振興、生態文明、脫貧攻堅等多個國家戰略,所以鄉村旅游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
目前我們已經迎來鄉村旅游+的時代,鄉村旅游+文化、鄉村旅游+農業、鄉村旅游+手工業、鄉村旅游+藝術、體育,鄉村旅游+康養、鄉村旅游+文創等等,形式多樣、產品豐富,發展空間極其廣闊。
我們僅以鄉村民宿為例,疫情之前,我考察了浙江麗水、德清等地的民宿業。目前在鄉村旅游資源富集的地方,在大型景區周邊,特別是在大中城市周邊,民宿業蓬勃興起,已經成為城市居民休閑度假的首選。
隨著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舉措的推進,鄉村民宿將成為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業態,這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有成功的經驗。
2、健康旅游。世界旅游組織預計,健康旅游年增長率可以達到7.5%至9%。在各種旅游活動中,以健康為動機的旅游活動所占比例越來越高??赡艽舜我咔橹?,健康旅游會成為新的熱點。尤其是休閑養生、度假康養、醫療旅游這樣的業態將出現發展的熱潮。
3、冰雪旅游??倳?ldquo;兩山”理論之后,又指出大力發展寒地冰雪經濟,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十三五”期間,冰雪旅游發展從政策提出到項目落地的實施,進入了投資驅動的黃金期。2017年、2018年,我國冰雪旅游項目出現立項高峰和建設啟動的一個時期。預計到2020年以后,特別是進入“十四五”期間,我國冰雪旅游項目將進入大規模的營業期。預計2022年北京冬奧會舉辦時,我國冰雪旅游人數將達到3.4億人次,冰雪旅游收入將達到6800億元。
4、夜間旅游。國辦下發《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當中沒有指出,大力發展夜間經濟,鼓勵夜間游覽服務,優化文化和旅游場所的夜間餐飲、購物、演藝等服務。計劃到2022年,建設200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的集聚區。夜間文旅消費規模將持續擴大。目前,西安曲江新區夜間旅游業態已經非常成熟,極具示范意義。當然,各地也一定要強調差異化發展和規范化運營。
5、研學旅游。自2016年教育部、發改委和原國家旅游局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游的意見》以來,我國參與研學旅游的人數迅速增長。有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研學旅游人數達到400萬人次,市場規模達到125億元。研學旅游機構數量達1.2萬家。隨著人們對研學旅游的重視,預計“十四五”期間研學旅游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6、文館旅游。國家文化公園是國民社會記憶的物質載體,民族精神培育的空間場所,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舉措,同時也是旅游業發展的重要依托。調查顯示,2019年國慶節假期期間,有66%的游客參觀了人文旅游景點。有59%的游客參觀了歷史文化街區,有41%的游客參觀了博物館。文館旅游非常值得我們關注。
7、自駕車旅游。自2016年十部委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自駕車、旅居車旅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這樣一些特點。
一是增長的高速化。2018年全國自駕車旅游的人數達到35億人次。
二是空間的集聚化。形成了若干經典的自駕車旅游線路。
三是運營的專業化。
四是類型的多樣化。
自駕車旅游就當前來講,在管理和服務上還有一些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但是自駕車旅游市場會日益趨旺。
8、低空旅游。低空旅游在近年來得到了各地的重視,從直升機觀光到滑翔傘、熱氣球、無人機、航拍等等,各種低空旅游項目均有很大發展。目前制約低空旅游的主要因素包括空域管理、成本較高,以及市場有待成熟。這些因素在“十四五”期間可望得到有效克服。從而迎來低空旅游的快速發展階段。
9、郵輪旅游,經過“十三五”以來的發展,郵輪旅游已經逐步走向大眾市場,無論是郵輪的線路,郵輪港口還是郵輪服務,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我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郵輪航線的重要始發港和掛靠港,每年郵輪游客已經達到500萬人次。“十四五”期間,預計我國郵輪旅游市場穩定增長,郵輪產業布局將進一步深化。本土郵輪產業將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10、旅游裝備。旅游裝備制造業是旅游業和制造業結合的重要產物,近年來在市場和投資雙重驅動下,我國旅游裝備制造在房車、游艇、大型游樂裝備、戶外運動裝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在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關鍵設備有待突破,比如現在索道、滑雪的設施設備等等。這些還大量的靠近口。“十四五”期間,我們在旅游裝備制造自主化、品牌化方面可望有大的突破。
這是我們對“十四五”期間旅游產業從傳統業態到新業態將發生的一些變化,特別是一些趨勢性的變化,我們逐一做了一些分析。
大力改善旅游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推動“十四五”旅游業優質發展
在面對“十四五”旅游業這樣的發展形勢,我們要大力改善旅游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在我國旅游業仍然屬于新興產業,隨著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們已經由旅游資源大國發展成為旅游大國。但是我們并不是旅游強國,粗放發展、粗放建設、粗放管理帶來的結構問題、質量問題、機構問題,還都比較普遍,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產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優質發展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以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旅游企業的良性發展,以及大眾旅游為主體的旅游消費價格高、旅游貴的問題有效解決,都需要深化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配套服務。
尤其是當前因為過去的新冠病毒疫情對旅游業這樣的服務業影響是全面的、立體的、深度的沖擊。有的企業倒閉,人員流失,這樣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或者說比較多、比較嚴重。
我相信疫情過后,對于旅游業這樣成長性、帶動性非常強的支柱型產業,中央一定會對產業發展有更大的動作,拿出更有力的措施。所以我們各級政府及全行業必須從解決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入手,推動“十四五”旅游業的優質發展。
營造環境:
1、旅游交通
一是要加強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構建快進慢游,全域旅游的交通體系。有快速交通網絡,提高旅游通達性和便捷性,用綠道、風景道等微交通形成慢游體系。
二是加強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聯動、銜接,解決好不同運輸方式的客運聯程系統,建設完善全國的汽車租賃網絡。
三是改善交通服務。創新游客出行中的行李、購物等有形物品聯程運輸,更加方便游客出行,賦予高速公路服務區更多的功能,為自駕游、自助游提供更多的便利。
四是加大交通產品的供給和創新,增開特色旅游專列,完善旅居車等旅游交通工具準行和管理政策。
2、旅游金融
這也是帶有瓶頸性的問題,應該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增加旅游信貸投放,創新旅游信貸服務,支持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開發適應多場景的旅游消費信貸產品。開展定制化、個性化的旅游消費信貸服務,支持旅游領域開展證券融資以及融資租賃服務。以旅游景區為重點,積極推動旅游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完善入境旅游的支付解決方案,支持大型商業銀行在有條件的地區設立文化旅游專業銀行,切實改善文化和旅游發展的金融服務。
3、旅游科技
總的思路是以大數據、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為支撐。以為游客提供優質化服務為目標,結合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景區發展,從目的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智能化,旅游企業的數字化、游客活動的品質化、資源開發保護的科學化等角度,推進旅游領域關鍵技術的發展,提升旅游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4、旅游治理
要持續實施旅游產品和服務質量提升工程,加大旅游市場監管力度,保護經營者、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完善旅游企業和從業人員的信用平臺,探索形成行業支持、社會認可的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完善文明旅游的管控措施,特別是要結合新冠疫情的防控,加快完善公共服務、公共衛生等旅游危機管理體系建設。
5、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隊伍薄弱,從業人才技能、水平、素質偏低,這是我國旅游業發展最突出的短板。
一方面,我們應該進一步改進旅游教育,切實解決多、散、弱的問題。目前我國旅游教育單位有2000多家,各種院校、各種教育單位2000多家,但是沒有一所專門的旅游大學,而我國旅游業從業人員多達7、8萬人,我們應該從學科建設入手,對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材編選和實踐教學進行全面提升,使之真正符合旅游業發展的實際需要。
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大職業教育、職業培訓的力度。前幾天我們參加了一次國家開放大學旅游學院與旅游大型企業人才培訓方案的論證會,他們準備校企聯合,采取開放式、復合式、線上線下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方式,對企業各類人員實行全員培訓,我覺得這些做法都非??扇?。我認為針對旅游行業的現狀,我們一定要抓住國家正在實施的產業工人、職業教育三年規劃的有利時機,通過教育培訓,把旅游產業大軍的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只有這樣旅游產業實現質量發展、優質發展的目標才能看到希望,見到成效。
掃描二維碼關注漢哲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