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產業發展和城鎮建設融合。中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發展還很不平衡,尤其是城鄉差距量大面廣,差距就是潛力,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潛力蘊藏在城鎮。中國城鎮化拉動內需的規模和潛力是巨大的。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不僅可以擴大投資,而且能夠促進消費,對擴大內需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擴大內需是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動力。
(一)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社會雙轉型”
傳統城市化是先推進工業化發展的城市化模式。這種模式下城市化與工業化基本上是同步的,缺乏統籌安排,也沒有科學的城市規模概念,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往往并未被城市管理者所考慮,當發現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出現時,已為時過晚,要改變城市現狀已經不易。傳統城市化模式是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所以,需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城鎮化難點問題。實施戶籍制度改革、落實放寬戶口遷移政策、提升城鎮規劃建設水平、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有序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完善??刂瞥蟪鞘腥丝谝幠?,提升地級市、縣城和中心鎮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方便農民就近城鎮化。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加強城市供水供氣供電、公交和防洪防澇設施建設。堅決治理污染、擁堵等城市病,讓出行更方便、環境更宜居。
我國的城鎮化體現了我國經濟雙重轉型的特征。我國經濟的雙重轉型是指:這種轉型既是“發展轉型”,又是“體制轉型”。“發展轉型”意味著由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體制轉型”意味著由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
(二)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方向
從國外經驗看,70%定義為高度城鎮化,以2014年54.77%為基數,我國還有15個百分點的加速和深化空間。不過,50%以后進入的是城鎮化后半程,將圍繞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宗旨,目標是高質量和高效率,不同以往追求規模和速度的發展思路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向中西部傾斜,推動城市群興起。目前我國東中西三個區域城鎮化率差異明顯,呈現階梯性特征,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還有巨大提升空間。2008年以來國務院批復的區域規劃16個,其中較多定位于中西部地區,包括廣西北部灣、長株潭、關中-天水、成渝經濟區等。依靠城市圈內增長及帶來的擴散和溢出效應,東中西部的城鎮化率還將進一步提升,且差距不斷收窄。
其次,積極挖掘中小城市、縣級區域的發展潛力,將有條件的東部地區中心鎮、中西部地區縣域和重要邊境口岸逐步發展成為中小城市。從產業上看,城鎮化率50%以上的東部地區向第三產業轉移,而50%以下的中西部則繼續工業化,著力發展第二產業。
最后,發展更智能和更人性的城市,包括有效的城市治理制度,廣泛收集居民需求并及時作出響應,同時發揮民營企業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完善土地制度,加強城市土地規劃,構建多樣化的功能區域,根據居民需求變化作出開放式的調整;發展綠色、低碳的生產、運輸和生活方式,積極倡導和采用此類工具,提高能源循環再利用率;盡可能地孕育和形成知識創新中心,并加強與實際產業應用的關系。
(三)新型城鎮化對于企業的機遇
新型城鎮化會帶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如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傳統模式靠鋼筋水泥堆砌的城鎮化難以持續。根據EIA的最新預測,2008—2035年中國年均碳排放增速為2.4%,遠高于OECD要求的0.4%,這種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舊式城鎮化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而新型城鎮化可能是未來掘金點之一,包括基礎設施、城市綠化生態修復、水務、脫硝和建筑節能等內容。
其次新型城鎮化加速必然帶動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加速,高效率低能耗是大勢所趨,智慧城鎮一定會取代過去粗放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因此智能交通、節能建筑、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醫療信息化、以及安防等都將獲得快速發展。
再有,新型城鎮化出現突破,擁有土地資源的企業將迎來新的資產增值,例如擁有農地、林地儲備的企業,擁有擁有大量城鎮土地儲備,未來可能轉為商用的企業,還有自有工業用地可轉為商業用地的工業企業等。
掃描二維碼關注漢哲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