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焦慮與進化
春節前的一次交流活動,期間某位專家分享了一個小細節,據聞他參與投資意見的某項目,正在著手研究一份成果,是關于兒童從出生開始的整個成長過程中不可錯過的N(大于100)個瞬間。當時聽的此處,暗暗有點緊張,如果這一研究能夠順利實現的話,相信會像一顆原子彈一樣,在為人父母者的圈子里炸開花,家長們肯定會將此奉為圣經,緊張焦慮到不能自已,為了孩子的成長更是十倍百倍的在孩子的教育上、成長上花精力、下功夫....當然,我也為我們這一代從小到大幾乎處在放養狀態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感到惋惜,原來我們錯過了N多個可以成為大咖名家的瞬間。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同一次交流活動的席間,一位辭職到北京做新零售創業項目的年輕爸爸,他的創業項目名字和新零售超級物種有些相近,讓人聽上去就知道,“哦,原來你和那誰誰差不多”,一聽就知道你們是一類“動物”。據創業者自述,現在創業不比之前,感覺很緊張,只要項目在全國有駐點的地方,他都會親自去盯點,員工人數不多,但是創業路程十分辛苦,但聽上去好像又滿懷希望,似乎馬云、馬化騰這些大佬的創業故事依然是一個他們跳一跳可以夠得著的桃子……為此不辭辛勞,焦慮緊張的忙碌著……因為成功而焦慮……
電商、互聯網+、O2O的熱度,逐一褪去,新零售登上舞臺的中央,既是應運而生,也是商家的經濟行為。就像雙十一從校園里的光棍節被商家搞成熱熱鬧鬧地銷售年會一般,甚至盛景不遜老祖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春節。
騰訊為了加速推動互聯網產業布局,馬化騰曾作為人大代表,將“互聯網+”提上議事日程,同時編寫出版了大部頭著作《互聯網+》。在互聯網+大潮的翻滾之下,很多的O2O涌現了,又消失了,最后在投資人那里像嫌棄一件過時的衣服一樣,遭到了嫌棄。至今很少有人在提O2O如何?
阿里云棲大會上,馬云提出“新零售”,并依托電商基因和豐富的線上零售資源,搶占了下一個話語權經濟的主動權。阿里研究院大量發布關于新零售的資訊與信息。同時打造了品牌代表-盒馬鮮生、以及最近大手筆收購的餐飲O2O餓了么。不論是“舊經濟體”還是“新經濟體”,似乎對于時髦都有種莫名其妙的敬畏,不進則退的危機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加強烈。
巨頭們為了經濟布局,可以拋出一個又一個的理念,搶占話語權,同時這概念的拋出就像是打響了“新零售”戰役的第一槍,讓人們緊張、恐慌、焦慮、四散逃竄……
一片混亂之中,新物種誕生了,傳統企業不得不向新經濟主體投去橄欖枝,于是新經濟從缺乏內容和產品的無根之木,成為了滋潤萬物生長的生命之泉。
焦慮催生了新經濟,帶動了新經濟,也促進新物種,淘汰了部分不思進取的傳統企業,帶動了老字號企業的轉型發展,成為了進化的核心動力。
第二部分 老字號與新物種
為了在這個春天和下一個春天和再下一個春天...繼續發芽生長,帽冠常青,老字號企業也紛紛與新經濟親密合作,利益共生。
據研究顯示,全國經商務部認證的“中華老字號”企業約1200家,超600家通過天貓開展線上銷售。其中,北京市經認證的“中華老字號”企業共117家,超50%老字號在天貓開展業務。2017年前八月,北京老字號十強企業的在線銷售超8億元。2016年北京的老字號電商10強入圍門檻超2000萬元,是2014年電商10強入圍門檻的2.5倍。
北京許多老字號借天貓已經開始“出海”。目前,包括信遠齋、百花、北冰洋、三元、六必居、御食園和龍和寬在內的北京老字號品牌,均已通過天貓超市賣到了香港,未來還將實現海外銷售。數據顯示,在香港銷售最好的北京老字號商品是信遠齋酸梅湯和百花蜂蜜。其中,百花蜂蜜已經在香港站穩腳跟,市場占有率約為40%。
據悉,天貓正在推動和挖掘品牌在年輕消費人群中的全新價值,并將開啟一系列針對傳統品牌的扶持政策,為消費者創造驚喜,推動老字號和傳統品牌升級。
與此同時,新物種也被時代催生走進大眾的視野,成為消費者眼中的小鮮肉,這在騰訊阿里等巨頭的零售版圖中可見一斑。
阿里巴巴通過盒馬、銀泰百貨、零售通等項目進行不同領域的零售探索,外部則入股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高鑫零售等多個超市上市企業,同時在做一些落地的嘗試。騰訊也不甘示弱,除了入股超級物種,也在京東、美團、每日優鮮等公司積極布局。巨頭之外,紅杉資本在安徽投資了生鮮傳奇,小米宣布未來三年內要開到1000家小米之家。
盒馬鮮生:由原京東物流負責人侯毅2016年創立,開始時僅僅是一家開在上海的生鮮超市,在得到阿里的全情介入后,侯毅開發了超市配送體系,打出“傳統商超+外賣+盒馬APP”的組合牌,提出5公里(目前盒馬的配送范圍為門店周圍3公里)范圍內半小時送達的零售新概念,從此盒馬單店的覆蓋半徑和售賣效率提升了好幾個檔次。隨著盒馬模式的快速迭代升級,盒馬鮮生的擴張也在加快。按照計劃,盒馬鮮生將會采取自營+合資兩條路線的擴張模式,未來在中國三十多個城市當中,開設 2000 家以上門店。截至目前,盒馬鮮生已經進駐上海、北京、寧波3個城市共擁有13家門店,其中上海10家,北京2家,寧波1家。
超級物種:2017年1月1日,脫胎于永輝超市“精標店”,將“超市+餐飲”深度融合的全新力作“超級物種”正式登陸福州,首店營業面積500平米,門店單品數量超過1000種,匯集了鮭魚工坊、波龍工坊、盒牛工坊、麥子工坊、詠悅匯、生活廚房、健康生活有機館和靜候花開花藝館8大物種,消費者可以選擇多種支付方式。超級物種是由永輝旗下子公司永輝云創一手打造。永輝云創成立于2015年6月,隸屬于永輝第二集群,主要探索會員電商,負責永輝集團創新業務,助力新業態孵化發展。2017年1月永輝攜手今日資本共同增資云創,此番的強強聯手,或將為公司嫁接科技、互聯網、大消費等資源,進一步助力新業態培育和孵化,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生鮮傳奇:誕生于2015年6月的生鮮傳奇是由安徽樂城投資的一家社區生鮮連鎖品牌。2017年11月,生鮮傳奇以開出34家門店、年銷售額2億元的成績,宣布獲得由紅杉資本領投的2億元融資。生鮮傳奇創始人王衛曾舉過一個例子,在3700萬人口的波蘭,波蘭本土超市瓢蟲超市(Biedronka)卻實現了超過2600家門店的高密度覆蓋,即便是知名折扣連鎖阿爾迪的進入也很難威脅到它。這也是生鮮傳奇希望在未來實現的模式:以1000家店為基礎,形成足夠高的社區覆蓋密度。
第三部分“文化”傳承與“模式”進化
在“老字號”與“新物種”共生的生態中,究竟傳承了什么,又進化了什么?
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老字號企業的文化及其演變歷程,筆者曾經選擇了六家聲名遠播的老字號企業,并對其文化進行了研究與借鑒。
通過對以上六家企業的文化發展脈絡的梳理與分析,總結發現,老字號企業之所以歷久彌新,在互聯網浪潮中,鶴發童顏,有賴于其數百年堅守的品質文化,責任精神,誠信品格,與創新意識。這些正是老字號企業文化建設中應該固守的精髓,是支撐老字號企業代代相傳,最終實現永續經營,基業常青的基石。
優良品質中蘊涵著品質文化:老字號多有自主開發的傳統技藝,對原料的獨特要求和近乎嚴苛的質量標準,是老字號產品取得獨特效果和廣泛認同的基礎;
憂國憂民中蘊涵著責任文化: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之時,他們多伸出援手,救濟食品、藥品,體現社會責任與愛國精神;
質樸經營中蘊涵著誠信文化: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誠實守信是老字號企業的一個口碑;
應對時勢中蘊涵著創新文化:百年留存下來的老字號企業,都是具有危機意識與高度的變革動力的,并沒有因為字號老而時刻敢于忽視創新。
老字號企業大多有堅守質量、品質取勝、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對責任、誠信等信條的執著信仰。
二、模式進化:
發展變遷并沒有改變“售賣”的本質,但模式卻已今非昔比。
如今的新零售更加注重對于“連接”的構建,傳統零售是靠線下店址與消費者進行連接,這種連接受到時空的限制。要產生連接,你必須跑過去,連接的規模也受到店址面積、輻射周邊人口和時間的限制,而且是被動連接。若不跑到你家門口發傳單,你就不知道商店有關信息。若你不去,連接就產生不了。在互聯網時代,你不用跑過去了,坐在家里通過APP就產生了連接,手機就是店址,電視就是店址,甚至未來冰箱也是店址,可能很多屏都會成為店址。無人售貨終端的再次發展,也是源于更加容易的連接、更簡便的支付、更快捷的補貨,等等。當然,手機是最重要的一個。而且連接規??梢缘韧谄脚_的流量,可以主動推送,瞬間完成,不再受店址空間、輻射范圍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在新時代,連接要容易得多。
如今的新零售更加注重“基于需求的產品鏈”構建,過去以產品為中心,零售商是產品的供應鏈,價值鏈條更傾向于“B2C:預測決策——生產——庫存——分銷——銷售”。但互聯網時代,形成了客戶流量平臺,客戶更容易聚集,客戶需求更容易歸集,客戶更容易連接,因此,以客戶為中心的需求鏈經營會越來越凸顯,價值鏈條更傾向于“C2B:客戶——預訂——組織產品——交付”或“C2B:客戶——組織產品——交付”。典型的例子就是紅領的“C2M”模式或小米生態鏈,有了客戶流量平臺,基于此去組織生產產品或組織產品。
如今的新零售更加注重“數據化、智能化”的構建,數據化、智能化前所未有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在新零售中,整個效率影響因素構成主要是,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IT時代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在互聯網時代,主要解決的是商流和物流。商流是針對客戶提供精準的商品與服務,物流是供應鏈,提高這兩點的效率就在于智能化與生態協同。
如今的新零售更加注重“消費者的體驗”構建,體驗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立體化、社區化、社交化,客戶的體驗不再是去賣場買東西的體驗了,消費場景會更立體化。比如盒馬鮮生的賣場也是一個吃貨體驗場所,同時體驗不僅僅是在線下,線上也是一個常態化的社區??蛻羯鐓^能否得到很好的經營,直接關系到生態品牌,直接關系到需求鏈管理的效率。而社交化不僅僅關系到社區的活躍度和粘性,同時,也是客戶流量平臺流量自生長的關鍵。如果一個流量平臺的流量靠其他入口的引流,現在成本已相當可觀,通過社交化,讓流量帶來流量,進入正反饋——越生長越能生長,實現流量的自生長,這是社交化的一個極具價值的效果。
人的需求還在變化,技術還在變化,人類生存的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還在變化,只要變化還在持續發生,焦慮便如影隨形,進化也會成為常態,不知道話到此處,你有沒有更焦慮?
(以上內容部分參考了阿里以及相關外部資料)